所在位置: 首页 >  长沙聘教网 >  长沙学校大全 >  长沙学院

长沙学院介绍

学校概况 长沙学院是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长沙大学(专科)基础上改建升格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长沙市为主管理的体制。 学校坐落在中部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长沙市,位于风光秀丽的浏阳河畔,眺巍巍岳麓,依洪山古寺。校园湖光山色,风景秀美,为"湖南省园林式单位"。 学校占地132.55万平方米,现有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30.77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661.42万元,图书馆藏书126.41万册,全日制在校生13339人。 历史沿革 长沙学院的发展有三个源头。按照时间先后,分别是湘江师范及其前身长沙市革委会师训班、长沙职业技术师专及其前身长沙基础大学和作为职业大学的长沙大学。 湘江师范 长沙学院1970年11月,长沙市教育局为解决普及中小学教育所急需的师资,决定从市属十所中学选拔高中毕业学生进行短期培训,最初定名为长沙市革命委员会教师培训班(简称师训班)。第一期师训班设在长沙县长桥即长沙市一中分校(现为长沙县一中),共选拔530名学生,分为政治、数学、军体、音乐、外语六个专业,进行了近三个月培训,于1971年2月结业分配到全市中小学各校,补充教师队伍。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校址设在长沙清水塘长沙市一中原初中部(现为长沙市一中教工生活小区)。1972年9月,市革委会决定将师训班迁到本市南门外省粮食干校(现为湖南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同时,正式定名为长沙市师范学校。1974年1月,由于省粮干校急需用房,市革委会决定将市郊雨花亭银行干校(现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雨花校区)部分校舍拨给长沙市师范学校,与市委党校一同搬出省粮干校旧址。 长沙学院 1974年8月3日,市革委会《关于更改长沙市师范学校校名和增办市二十五中的批复》决定,因省教育厅决定恢复长沙师范学校,长沙市举办的长沙市师范学校改名为长沙市湘江师范学校,校址定在南郊雨花亭原银行干校校址。1975年2月7日,市革委会《关于长沙市湘江师范学校搬迁问题的通知》,市委决定长沙市湘江师范学校由雨花亭迁往长沙县高塘岭市二十五中校址,即原长沙市四中分校校址(现属望城县)。 1978年,中央批准恢复望城县,因湘师迁高塘岭所住的校舍,原是望城县县委所在地,湘师面临再次搬迁。1978年3月,湘江师范临时搬到坪塘市十五中学分校(现为长沙市岳麓实验中学)过渡。1981年4月25日,省教育厅湘教计字【1981】29号文件《关于湘江师范学校校址的批复》,同意确定湘江师范学校于市北郊洪山庙。1981年11月,湘江师范学校搬到长沙市北郊洪山庙新校址,至此,结束了学校历时十年搬迁七次的历史。1988年11月3日,长沙市编制委员会以长编字【1988】第219号文件批复,同意湘江师范下设特殊教育师范部,面向省内各地区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1994年8月,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办函【1991】195号文件批复,决定将长沙市湘江师范学校并入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湘江师范并入职业技术师专后,特殊教育师范部转至浏阳师范举办。 长沙师专 长沙学院(原长沙基础大学) 1978年7月,长沙市决定开办湘江师范大专班,首批面向长沙地区招收物理、化学、英语师范生,学校借用长沙市少年之家(现为长沙市少年宫)作为临时校址。1979年1月11日,根据长沙市革命委员会长革组[1979]1号文件批准在成立长沙基础大学筹建处。筹建办设在湘江师范大专班的临时校址内。1979年2月7日,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湘革发【1979】9号文件批准建立“湖南省长沙基础大学”,由长沙市领导。至此,学校首批招收电子、机械类专业学生。1980年4月1日,经湖南省革命委员会【1980】革土字68号文件批准长沙基础大学新校址建于长沙市北郊洪山庙,征用土地78亩。 长沙学院1981年底,长沙基础大学新校舍建成。学校地址定为长沙市洪山庙21号。湘江师范大专班与长沙基础大学办学初期系两块校名,一套班子管理学校。主要招收走读学生,学生在租用的长沙市内几所小学教室上课。1980年开始增设工业与民用建筑、企业管理专业,1983年增设中文教育和数学教育等专业。1982年初,湘江师范大专班与长沙基础大学职工和学生迁入洪山庙新校址,3月1日学生开始在新校址上课。1983年,学校首建学生宿舍,从此结束了长沙基础大学学生走读的状况。1986年8月,为适应湖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协商确定并报请国家教委批准,将长沙基础大学更名为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学校更名后仍属专科层次,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制三年。普通师范专业与工科专业并存,以普通师范专业为主,主要面向长沙地区招生分配。办学经费是湖南省按学生人数拨给,长沙市负责基本建设费、设施配套费和通用设施费。1987年3月,长沙基础大学经国家教委【1987】教计字65号文件更名为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8月,长沙市湘江师范并入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1996年4月,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与长沙大学合并。 长沙大学 1983年5月4日,长沙大学创办。长沙大学为湖南省第一所职业大学,是由教育部接受世界银行贷款,在全国首批建立的17所短期职业大学之一。学校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依靠地方投资,由长沙市人民政府举办。定址北区熙宁街39号(原长沙市第九中学校址)。学校设有人文、外语、财经、艺术设计工程,机电工程等5个系,中文秘书、工业与民用建筑、纺织、计算机应用等15个专业。学校在省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聘请教授、讲师、工程师等兼职教师授课。各专业面向长沙市、郊招生并实行走读。主要从参加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达到大专录取分数的考生中择优录取,学制3年。学生每期交纳少量学费,书籍、伙食、医疗、住宿、交通等费用自理。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享受学校奖学金。学生毕业后国家承认其大专学历,学校向用人单位推荐,经用人单位同意接收,由省教委统一派遣,享受大专毕业生待遇。1983年9月18日,长沙大学正式开学。1993年5月4日,长沙大学举行建校十周年庆典。1995年6月13日,长沙市人民政府呈请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发【1995】74号函转报国家教委,要求将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成建制并入长沙大学。 三校合并 1996年4月23日国家教委在全国高等教育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的基础上,以教计【1996】56号文件批准,正式将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并入长沙大学,组成新的长沙大学。学校实行长沙市人民政府和湖南省教育委员会双重领导,以长沙市人民政府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新长沙大学本部校址定洪山庙21号,原长沙大学熙宁街校址为南院。1996年9月25日,合并后的长沙大学举行挂牌庆典。2000年4月10日,省教育委员会批复同意与湖南师范大学合作举办“专本沟通”教育,首批共有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专业。至2007年最后一届专本沟通学生毕业,共培养四届专本沟通学生1500余名。2001年5月13日,省委副书记兼长沙市委书记张云川在长沙大学现场办公,决定“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把长沙学院办成以本科为主、本专结合,以培养适应长沙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全日制本科院校”。2002年9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致函国家教育部,要求将长沙大学改版升格为本科学校。2002年、2003年,市政府先后两次划拨学校用地1624亩,学校占地面积达到2130亩。2004年元月,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来实地考察长沙大学申本的有关事宜。2004年5月19日,教育部教发函[2004]145号文件同意在长沙大学(专科)基础上建立长沙学院。学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长沙市为主管理的体制。2004年9月,首批8个本科专业本科生1008人入校。2005年,学校开始面向全国招生。截至2013年,学校已有3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3000余人。 所获荣誉 长沙学院学校始终坚持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认真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近四年来,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湖南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学科竞赛,共获得省级以上个人和团体奖70余项。在2005年和2007年全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代表团连续两次取得本科学院组男子团体总分、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名、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校园文化生活、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环境不断优化。学校重视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建有完善的帮困保学资助体系。学校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质量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学校鼓励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四年来,教师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和教改项目376项,获得项目经费1719万元。获教改、科研成果奖56项,其中教学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6项,厅局级奖41项。发表学术论文1859篇,出版学术专著29部、统编教材31部。获得发明专利2项。学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先后与长沙高新区软件园、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三辰动漫等园区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方面开展了成功的合作,建立覆盖各学科、各专业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06个。 2004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创建湖南信用单位先进集体”、“长沙市文明单位”、“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称号。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学校将紧紧抓住湖南建设教育强省的历史机遇,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把学校办成高水平的多科性教学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我校现有教职工948人(含非在编聘用143人),其中专任教师70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87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0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6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26人。教师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及培养对象3人、省优秀教师3人、省教学名师3人、省“121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40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4个。目前我校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湖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奉献奖”获得者2人、湖南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8人、省市劳动模范2人。此外,学校还聘请了28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我校客座教授。学校重视和鼓励本校学术骨干兼任外校研究生导师,目前有33位教师被省内外高校聘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教学环境 图书馆纸质藏书108万多册,各类期刊数千种,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 “国家励志奖学金” 、“学校奖学金和帮困保学助学金” 等制度。家庭经济困难、成绩优异的学生最高可获11000元的奖励或资助。学校设立了各类“勤工俭学”岗位,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每年校内召开大小型毕业生招聘会数百场。毕业生年度就业率均达到90%。 教授风采 ●省重点建设学科应用化学带头人--张世英教授 张世英教授简介:张世英,男,1965年9月生,博士,教授。1986年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2002年获湖南大学材料工程硕士学位,2008年获湖南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1986年被分配至湖南省建湘瓷厂从事陶瓷生产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1994年调入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2年调入长沙学院,现任长沙学院教务处处长。张世英教授先后当选为教育部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理事,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计划,长沙市第四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湖南省“光催化工程技术”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湖南省“应用化学”、“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功能材料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系统研究了纳米TiO2光催化剂制备、机理及应用技术,在纳米TiO2纤维的生长机理,合成工艺关键参数,稀土掺杂影响机制等重要基础理论方面做出了原创性的系统研究工作。在Materials letters、Catalysis Communications、***.、硅酸盐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被SCI、EI收录2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授权3项;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 ● 省重点建设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带头人--张建社教授 长沙学院张建社教授简介:男,湖南省长沙县人。先后获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学学士学位和发育生物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加拿大Dalhousie大学生物系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1995~2000年分别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动物系和多伦多儿童医院生物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随后,在加拿大生物技术公司任研究员。于2004年9月特聘全职回国工作,现任长沙学院生物工程与环境科学系系主任、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生态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科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湖南省动物营养及食物链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二届和十三届生命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重大合作项目通信评审和会审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通信评审和会审专家,中国水产学会生物技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优秀教师。先后完成和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项(批准号,***, ***, ***),主任基金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二项(批准号05JJ30151, K082014-13, 08JJ3064);湖南省科技厅计划项目一项(批准号06FJ3023);湖南省教育厅基金重点项目一项(批准号09A008);长沙市科技局重点创业基金一项(批准号K051127-72 (K082014-13))。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SCI论文30多篇,主编著和参编著作2部。2012年主要从事研究方向为鱼类发育分子生物学。 ●省重点建设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带头人--庞佑霞教授 庞佑霞教授简介:女,教授,中国机械学会高级会员,湖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摩擦学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长沙学院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是机械设备健康维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兼职研究人员。多年从事流体机械冲蚀与空蚀磨损与抗磨修复技术研究。2012年来在国际知名期刊《wear》及《机械工程学报》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EI收录 16篇;出版专著1本、“十五”规划教材1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了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主持完成与企业合作项目6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3项,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奖2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等3项。 ● 省重点建设学科高等教育学带头人--屈林岩教授 屈林岩教授简介:男,1961年11月出生,湖南省祁东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硕士。现任长沙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南省重点学科——高等教育学学科带头人,湖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湖南省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专家。先后获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湖南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2006年9月,被国家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确定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2月,又被教育部确定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教)研项目10余项,主持完成的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01,2005),“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001,2004),二等奖1项,“湖南省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学习型社会建设与学习和教育创新,已在《光明日报》、《教育研究》等全国性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国家“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2本,主编系列丛书和教材2套10本。其中《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已发行50余万册,教育部向全国高校推广。基于屈林岩教授在学习科学和学习创新研究等方面的突出成绩,2005年11月被全国100多所高校专家学者推选为“教育部全国高校学习改革与创新研究协作组理事长”;2006年11月,又被推选为“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省重点建设学科企业管理带头人--刘耘教授 刘耘教授简介:男,1957年9月出生于江苏南京。先后就读、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专业,获法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1980—1984年在国务院信访局工作,1986—1987年在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工作,1987—1993年先后在深圳市外事办公室、深圳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工作,任深圳市外事办公室副处长、主任助理。1993年调湖南工作,先后担任中共长沙县委书记、长沙市郊区区委书记、长沙市外经贸委书记、主任。2001年1月任长沙大学党委书记。2004年11月任长沙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自1988年开始,刘耘教授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吉林大学《现代日本经济》、《深圳大学学报》、《求索》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沿海地区新的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深圳》、《关于寡占条件下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的思考》、《新建城市大学发展战略的思考》等10余篇论文,并著有《发展之路:日本企业集团研究》一书,有译著《紧急报告:亚洲“小龙”变“飞龙”—日本面临挑战》出版。1988年和1990年分别参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改革十年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及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主办的跨国公司国际研讨会,提交论文并被收入《跨国公司研究》文集。在研究过程中,刘耘教授还先后与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本大和证券研究所、日本贸易振兴会等部门和学术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及学术考察。2001年以来刘耘教授先后主持省重点教学改革课题一项、省级社科课题二项,市科技局软科学课题二项,主持项目获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一次。 院系设置 现设有19个二级院(系)部:15个教学系部,分别是土木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与计算机系、电子与通信工程系、生物工程与环境科学系、法学与公共管理系、中文与新闻传播系、外语系、工商管理系、旅游管理系、艺术系、公共外语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1个高等教育研究所;以及学报编辑部、网络信息中心、附属中学。 2013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学校本科专业发展到35个,其中工学类专业14个,占专业总数的40%;管理类专业6个,占专业总数的17.1%;文学和艺术类专业12个,占专业总数的34.3%,基本形成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工为主体,文、管为两翼,理、工、文、管、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专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10年以来,第三、四、五批共17个新增本科专业全部一次性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评估。学校先后立项建设了12个校级本科重点专业, 8个校级特色专业,其中生物工程专业为省“十一五”重点专业;日语专业为教育部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与公共事业管理、软件工程专业一起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并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中期检查。立项建设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应用化学、企业管理等4个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物业管理、软件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英语等5个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其中物业管理、软件工程专业立项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生物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立项为省“十二五”资助建设专业。 旅游管理系 2005年5月,学校从学科专业发展的全局考虑,将原经济管理系分设为旅游管理系和工商管理系,旅游管理系正式成立。 旅游管理系现设旅游管理(本科)、酒店管理(专科)和物业管理(本科)三个专业,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和物业管理专业被确定为校级重点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校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学科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 现有在读全日制统招学生946人。教职工2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讲师6人;博士6人(含在读),硕士10人(含在读)。 旅游管理系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物业管理3个教研室、物业管理研究所和图书资料室;现有旅游管理实训中心和专业机房2个校内实训基地和15个校外实习基地;是湖南省旅游教育培训示范点。 教师近四年共主持各类课题41项,其中省级课题9项,市厅级课题7项,省旅游学会、省旅游局、省社科联旅游课题15项,校级课题10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含教学研究论文)107篇(其中第一作者为93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主编(含副主编)教材10部,参编教材3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市级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开设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物业管理专业。 工商管理系 长沙学院工商管理系创建于1983年,经历了由财经系、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系的发展历程。 系部现有在读学生1800余人,其中本科生1100余人,专科生100余人,全日制自考学生500余人,下设3个教研室、2个实验室、2个校级研究所(长沙学院物流研究所、长沙学院财务管理研究所)。现有教职工3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8人,硕士学位18人,省青年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5人,出国留学人员4人,2012年来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课题20多项。现有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3个本科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科专业。 系部本着培养"企业领导的摇篮,管理精英的殿堂"办学宗旨,旨在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具备经济、管理、法律、金融及企业管理知识和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 开设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专业。 法学与公共管理系 法学与公共管理系(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原名政法系,成立于1999年,现有2个本科专业(法学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个专科专业(法律事务和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下设5个教研室,1个模拟法庭,1个公共管理模拟实验室,1个图书资料室。藏书近1万册。现有专职教职员工48人,兼职教师9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博士(含在读)12人;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1人。全系全日制在校学生542人,其中本科生269人,专科生273人。就业情况良好,2006年就业率达97.4%。 教师治学严谨,勤于耕耘,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研究成果。获各类教学、科研奖25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级优秀教材一、二等奖各1项;省级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2项。主持或参与各级科研课题56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20余项。共出版专著20余部,主编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开设专业:法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艺术设计系 根据时代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艺术系设置了艺术设计、动画、音乐学三个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专业分设四个方向:即环境艺术设计、数码艺术设计、影视广告设计、服装设计。艺术系下设基础教研室、环境艺术设计教研室、数码艺术教研室、服装设计教研室、动画专业教研室、音乐教研室、美育教研室7个教研室,1个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心,1个艺术设计研究所。学校非常重视艺术系的各学科专业的建设,艺术系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心已成为省级艺术实践教学中心,为学生与教师的学习科研提供了软件与硬件方面两方面的条件。艺术系现有学生1500余人,专业教师70人,60%的教师拥有硕士学位,其中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扎实专业水平的教授、副教授17人,是一支高学历的以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勇于改革、锐意创新的教师团队。 作为地方性的本科院系,在教师业务素质方面我们强调教师的职业素养,注重授人以“渔”而非“鱼”的传道授业精神。在教学模式上,艺术设计专业一直注重基础课程的教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写生基础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在授业过程中自己作画,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各个地方的风情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指导学生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以及建筑特色,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做到师生相互感染,相互促进。同时强调基本技能层、综合应用研究能力及初步设计能力层、创新设计能力层的培养模式,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发展中的长沙学院艺术系秉承“力学笃行”的新校训,顺应社会与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借鉴和吸收现代文化与艺术的积极要素,从过去传统灌输的教育模式转向辨析引导型、个性型、能力型相结合的培养教育模式转变,构筑起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丰富办学内涵,在发展中不断增加实效,永葆生机与活力。 开设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音乐学专业、动画专业、环境设计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 外语系 长沙大学外语系始建于1977年,经过30多年的办学历程,外语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外语系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博士(含在读)8人,硕士(含在读)46人。系部设有基础英语、翻译、商务英语、旅游和日语5个教研室,翻译文化研究所1个以及跨文化交际研究所1个 。外语系现拥有英语和日语两个专业,其中英语语言文学学科被批准为校重点建设学科,翻译教学团体为湖南省省级教学团队,“英汉翻译”为湖南省精品课程。日语专业(本科)2006年6月被确定为长沙学院首批本科重点专业,2008年1月被确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外语系毕业生历年受省内外用人单位欢迎,至2011年底,全系在校学生共1400多人。 2012年来,外语系教师共主持省级课题9项,校级课题13项。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篇,CSSCI 6篇,出版教材8本,译著1部。外语系重视教学基地与设备建设,外语系现有图书资料室1个,藏书近3万余册,语言实验中心现有实验室11个,其中教学语言实验室7个,模拟语言实验室1个,网络自主学习实验室2个,同声传译实验室1个,日本文化研习室1个,多媒体教室10个以及境外卫星接收中心1个。 开设专业:英语专业、日语专业。 中文与新闻传播系 中文与新闻传播系创办于1979年,现设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播音与主持、影视编导四个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学院首批重点建设专业;在读全日制学生 1158人(包括美国留学生3名);现有教职工3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博士3人,硕士11人,在读硕士4人。 拥有设备先进的中文应用与新闻制作实验室及校外教育实习基地15个;校普通话培训测试站挂靠在;新闻采编中心为省级优秀实习基地。 教师近5年共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3项、校级6项;获省级教学优秀成果奖、优秀科研成果奖各一项;发表学术论文185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主编"十一五"国家重点教材2部。 开设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生物工程与环境科学系 生物工程与环境科学系,它的前身是应用化学与环境科学系,建立于1978年。现有3个本科专业:应用化学、生物工程、环境工程;2个专科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2个校级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和新材料研究所;两个重点实验室:校细胞工程重点研究室和化学基础重点实验室。 目前共有全职教职工38人,兼职教师4人。其中有正教授12人,副教授含高工12人,讲师11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获得者9人,包括从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归国博士4人,45岁以下教授和副教授17人,其中有5名教授分别被中国科学院、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聘为兼职硕士或博士生导师,有1名教授被选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和湖南省121工程人才。因此,拥有一个由归国博士教授、国内知名大学培养的博士教授、年青教师组成为骨干的教学科研队伍,教师队伍的年龄、知识、学历、职称和学缘结构基本合理。 设有应用化学、生物学和环境工程3个教研室,有实验教学实验室4个,分别为: (1)化学基础实验室,下设有有机、无机、分析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实验分室,承担4个专业以及其它相关专业的基础化学试验教学; (2)生物学实验室,设有基础生物学实验分室、生物工程技术实验分室、科技创新与研究开放实验分室; (3)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室、精细化学品和表面精饰实验分室; (4)环境工程实验室,设有废气废水处理实验分室 、环境监测实验分室和大气处理中心实验分室。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达800多万元,实验仪器设备和条件基本适应现有实验教学需要。 另外,各学科专业还建立了一批校外专业实习基地,供学生见习和生产实习需要。 开设专业:应用化学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 土木工程系 长沙学院土木工程系成立于2005年5月,其前身为长沙学院工程系,其历史可追溯到1978年开始招生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土木工程系现设有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两个本科专业,拥有力学、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土力学、建筑模型等实验室和展览室及其建筑设计分院。现有教职工35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8名,讲师8名,助教1名。博士8名(含在读),博士后1名,硕士15名(含在读)。现有在校学生848人,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学生627人,工程管理专业221人。 土木工程系教学设施完善,教学条件较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均能较好地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办学20多年来,在办学经验、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上均有充分的积累。已为国家输送了30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 开设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长沙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原长沙大学计算机系)创建于1985年。2000年开始培养专本沟通学生。2004年4月,组建长沙学院后,经省教育厅批准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并从当年开始招生,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共有969人。 有专任教师3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4人(含高工及外籍专任教师1人),讲师11人,助教1人;教师中有博士8人、硕士24人。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5名。 实践教学环节设施完善,建有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和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其中含有软件设计、数据库、网络、高级编程、计算机原理及单片机与接口、嵌入式系统、项目体验共7个分实验室,能提供本专业教学所需的仪器设备。实验室面积约507平方米,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台数为396件(套),总价值252.06万元。实验项目开出率为100%。有省级优秀实习基地一个。 2012年来,累计主持教学科研课题34项,科研经费共计120.75万元。专任教师以第一作者发表的科研论文110篇,人均年论文数0.86篇,其SCI、EI检索刊物11篇,核心期刊47篇,人均年在本专业知名刊物上发表0.37篇。主编或参编教材著作12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湖南省高校多媒体教学软件大赛三等奖2项。 开设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服务外包)专业。 机电工程系 机电工程系成立于2005年,前身为工程系,创建于1978年,是长沙学院最早建立的院系之一,现有教职员工共35人,专任教师2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2人,校级“育人十佳标兵”、“教学十佳”各1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教师1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9.6%,拥有一支学历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充满活力和奋发进取的师资队伍。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经过近30年的不断建设和奋进,为社会输送了近5000名优秀人才。现有4个专业,36个教学班,在校生1300多名。现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2个本科专业;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2个专科专业。2012年已建成的实验室有机械基础、现代制造技术、材料成型技术三个实验室和CAD/CAM专业机房。拥有“四轴加工中心”、“线切割加工机床”、“CMJ5150微控电子万能试验机”、“平面机构创意组合及运动分析实验台”、“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注塑机”、“大型金相显微镜”等实验设备,总价值为627.27万元,专业实验室总面积达到1306m2,2012年来,共主持承担各类项目34项,其中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科技厅科研项目7项,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1项,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8项,横向科研课题2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省级教研课题2项,学院教研课题8项。科研(教研)立项经费约150万元。2004年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2006年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次。教师近5年在《中国机械工程》、《机械工程学报》、《摩擦学学报》等刊物上共发表研究论文116篇,其中被美国工程索引《EI》检索21篇,出版专著数4本;主编参编教材7本。2007年本专业2004级5班被评为省级先进班集体;学生在长沙市和学校“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奖励8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其他竞赛获奖4项。 开设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的前身是应用物理与电子技术系,2001年6月由长沙大学理化系中的物理教育专业、工程系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以及实验中心的物理实验室和电工电子实验室等组建而成。2005 年 5 月更名为电子与通信工程系。2001年,应用物理学专业以“专本沟通”形式招收本科学生,2004年正式招收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生,并增设了通信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200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2005年10月又申请增设了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并于2006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2009年,增设了光电信息工程专业。2010年应用物理学专业停止招生,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共开办了光电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物理学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应用物理学专业已于2008年顺利通过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通信工程专业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于2009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2010年通过该项评估。 所属五个专业以信息为龙头,以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为两翼,既有强势学科满足需要,又有弱势学科逐渐成长为远期需要培养人才。五个专业各具特色:应用物理学是学校的首批校级重点专业;为了顺应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经过几年的努力,开办了一个与系属其他专业既资源共享又独具特色的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成为省内第一家开办此专业的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顺利通过了校级重点专业验收,该专业以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气工程与自动控制相结合为特色培养工程技术人才;通信工程专业作为校级特色建设专业,与世界500强企业思科、华为、中兴公司合作,联合打造网络数据通信强势品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电子设计和应用为基础,以学科竞赛带动教学科研,取得好成绩。五个专业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构成一个结构合理的专业群。 物理基础实验室和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是省教育厅授牌的“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合格实验室”,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同时还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示范实验室”,电工实习基地是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物理基础实验室和电工实习基地均对全院学生开放,实现了学生网上预约实验,时间学生自主安排。实验室文化建设起步较早、效果较好,在全院起到了很好的辐射示范作用。 鼓励专业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与改革,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与完善课程改革与建设。主持并完成了如《微机原理》、《电气控制技术》、《半导体变流技术》、《电磁学》、《大学物理》和《电路原理》等一批省级、校级重点课程建设。《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移动通信》是正在建设的校级精品课程。 开设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系 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成立于2004年,其前身为1983年的长沙基础大学数学教研室,至今已有25年办学历史。2000年开始招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专本沟通学生,2004年开始自主招收本科生,已招收8届该专业本科学生。 系下设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公共数学三个教研室,还设有信息与计算实验室(共有102台计算机)和数学建模实验室及图书资料室。现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专科专业。 系拥有一支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年龄、学历、学位、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1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博士3人,硕士14人。2012年来,教师共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3项,在《SIAM J Matrix ***.》、《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7篇。 系现有学生502名,其中本科生400名。2012年来,有4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8人考上硕士研究生,6人获得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 开设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学术研究 学术交流 长沙学院至2013年5月,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美国自由大学、美国哈丁大学、美国劳伦学院、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日本同志社大学、日本九州产业大学、韩国白石大学等海外高校开展了交流生项目,每年参加交流项目的学生有数十人。与此同时,相继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瑞典、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的数十所学校、机构、企业展开了交流合作,引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拓宽了师生的国际视野,促进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为提升学校国际影响,扩大留学生教育,通过中国留学网、学校英日文版网站等官方网络宣传,并通过改善留学生宿舍硬件设施,加强了留学生的招生力度。2009年留学生招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2013年自主招留学生9名。同年,与长沙医学院、巴基斯坦NRZ国际教育商务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培养留学生协议中到校学生人数达到了117名。此项目的实施,扩大了留学生规模,提高了的国际影响力。与校际友好交流的院校建立了学生的合作培养模式。其中“3+1”合作培养模式的院校有美国的阿肯色州立大学和自由大学,日本的同志社大学等;“2+2”合作培养模式的院校有美国哈丁大学和日本九州共立大学等,学生在合作培养院校进行两年专业学习,修满规定学分后,可同时获得两校文凭;此外与美国劳伦学院、韩国白石大学等海外高校签订了学生互派交流、对等交换和学分互认协议书,该合作培养模式已开展多年,深受学生欢迎。以上合作办学的开展和实施是对外合作与交流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国际合作与交流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科研成果 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认真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升本以来,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湖南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学科竞赛,共获得省级以上个人和团体奖900余项;参加全省运动大会,获本科学院组金牌总数六连冠。校园文化生活、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环境不断优化。学校重视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建有完善的帮困保学资助体系。学校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质量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长沙学院学校鼓励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升本以来,学校教师共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612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1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44项,累计进校科研经费2700多万元。获科研成果奖励60多项,其中湖南省科学技术奖5项,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长沙市科技进步奖1项,长沙市社科成果奖及社科人才奖51项。发表学术论文40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65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55余项。2005年5月,熊伟民教授主持的《战后英国和平运动研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与屈林岩教授于2003年获得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学习型社会与大学学习改革和创新研究》一道,标志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家级水平。 2005年9月,由屈林岩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重点教改项目《大学生学习改革与创新研究》在四年一度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颁奖大会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该奖项是我国教育领域中唯一等同于国家科技奖的国家级奖励。继2005年首次突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立项后,2008年、2010年、2011年分别获得一项,2012两项目同时获得该类项目立项是一个大突破。2012年,张建社教授主持的"名贵经济鱼类--鳜鱼肌肉分化生长调控分子机理研究"课题经过严格筛选、激烈竞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立项资助,实现了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零"的突破,标志着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学校与湖南大学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建立覆盖各学科、各专业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06个,其中10个实习基地被评为省优秀实习教学基地。 升本以来,学校先后获得"长沙市文明单位"、"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湖南省党建工作先进高校"称号、"湖南省文明单位"。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学校将紧紧抓住湖南建设教育强省的历史机遇,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把学校办成高水平的多科性城市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领导 长沙学院韦成龙院长,江苏省洪泽县人,198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毕业,工学博士,教授,长沙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专业博士生导师。1989年被评为“湖南省直讲师团先进个人”,1994年被确定为湖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2年被中国力学学会评为全国力学教学优秀教师,2001年被授予“湖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湖南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委员。2005年任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2007年9月任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2013年1月任长沙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曾主讲本科生“车辆构造原理”、“工程力学专业英语”、“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结构力学”,硕士研究生“实验应力分析”、“非线性有限元”,博士研究生“广义变分原理与有限元”等课程。其中,主持的“工程力学”课程是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主编、主审《工程力学实验》、《材料力学》、《材料力学实验》等教材3部。指导硕士研究生已毕业9人、在读5人,协助指导博士生1人。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一般本科院校建设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与实践” 2004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四); “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研究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建设课程评估研究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深化材料力学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 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交通部交通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交通部交通西部建设项目、交通部重点科技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重点)、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1项。此外,主持完成部分省(自治区)交通科技计划项目等厅、局级课题和横向科研课题2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620余万元,有2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在《土木工程学报》、《中国公路学报》、《铁道学报》、《中国铁道科学》等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6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学报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2篇,被EI、ISTP收录6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优秀论文奖等科研奖励3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桥梁结构非线性分析和工程结构力学,在桥梁结构空间分析理论与极限承载力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詹小平 院长 韦成龙 党委副书记 韦成龙 正院级督导员 郭清泉 李云龙 雍正海 纪委书记 杨兴龙 副院长 李云龙 党委委员 屈林岩 屈林岩 刘世昌 王永宏 陈大川 刘世昌 杨兴龙 陈大川 文化传统 学校校训 长沙学院力学笃行"学"与"行",具有辩证关系,"学"是"行"的基础,"行"是"学"的归宿。"学"与"行"的统一,是哲学的基本命题,更是学校教育的要求。 阐释 学校以"学"为主,要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各种知识与本领;"学"的目的是"行",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发扬科学与民主精神,把所学的一切付诸实践,回报社会,回报祖国与人民,从而实现每个莘莘学子的人生价值。校训还给"学"与"行",分别加上了状语"力"与"笃"。要"学"得好,必须努力,必须竭尽全力。要"行"有成效,就必须笃实,一步一个脚印,不达目的决不休止。古人说:"用志不分,乃凝如神。""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学而用力,行而笃实,莘莘学子就一定会成为国家栋梁。 "力学笃行" ,突显出长沙学院的办学特色。长沙学院是长沙市属最高学府,而且是以应用型为特色的学府。校训所讲的"力学",实际上包容了晋升本科前的老校训:"德求崇,学求悟,体求健,艺求精。"校训所讲的"行",包括牢固掌握社会迫切需要的各种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社会,服务于大众,这正是应用型最高学府的特色。 知名校友 学术界 袁亮 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袁亮 湖南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基础物理系主任,博士,硕士生导师 袁亮 (现名赵无眠)中国大陆诗刊社首届“青春诗会”成员,八十年代的“现代派”代表作者,与残雪、刘索拉齐名,代表作《院长和他的疯子》、《水灵的日子》等。 刘斯奇 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教授,所长助理 郭宇骞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者 政界 李适时 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2012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虢正贵 曾任长沙市副市长,长沙市委常委、副市长,长沙市常委、统战部长,2011年开始当任长沙市常委、政法委书记。 商界 袁亮 湖南友谊阿波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商业十大科技创新人物、中国企业改革十大风云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喻国平 创办长沙永达电子有限公司,入选2006年湖南信息产业风云人物候选榜 袁亮 创建长沙,科瑞特,电子有限公司 梁念宜 创办湖南农大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2005年被中国企业家协会评为“全国优秀企业家”。 肖华,常 成立长沙唯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袁亮 成立湖南新,康辉,国旅,任总经理 罗玉良 任三一重工,总裁助理,服务总公司总经理 廖俊德 湖南长高高压开关集团股份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党总支委员,总工程师 李应国 曾任湖南白沙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现为湖南国大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湖南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张宏立 长沙科瑞特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永祥 长沙科瑞特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聪 深圳,研祥,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业务经理 教育界 陈文鸿 双峰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获湖南青年五四奖章和全国师德标兵等光荣称号 蒙毅 砂子塘教育集团董事长,砂子塘学校校长,市人大代表,全国优秀教师,省政府、省教育厅一等功勋,湖南省小学校长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湖南省教育学会理事。 陈俊昕 宁乡县,第十三中(高级)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周闹元 宁乡县宁乡善山岭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张春辉 宁乡第九中学高级教师,校长助理 潘道正 宁乡县西冲山中学副校长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